![]() 光調變裝置中全像圖編碼方法
专利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光調變裝置(4,20,30)中至少對一個全像圖進行編碼的方法,而且是以像素方式進行編碼。全像圖是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構成,這些子全像圖配屬於光調變裝置(4,20,30)中相應的編碼範圍及全像圖要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相應物點,透過一個虛擬的觀察視窗(10,32)確定一個可視範圍,觀察者可以透過這個虛擬觀察視窗觀察在一個重建空間(40)中重建的場景。在虛擬觀察視窗(10,32)內會為每一個物點計算出一個波前的複數值。接著將虛擬觀察視窗(10,32)內之波前的複數值的每一個振幅與一個修正值相乘,以修正至少一個在光程上設置在光調變裝置(4,20,30)之後的體積光柵(8,9,23,24,31)。然後將所有物點的修正過的複數值相加,並變換到生變裝置(4,20,30)的全像圖平面。 公开号:TW201324065A 申请号:TW101145363 申请日:2012-12-03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Norbert Leister 申请人:Seereal Technologies Sa; IPC主号:G03H1-00
专利说明:
光調變裝置中全像圖編碼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光調變裝置中至少對一個全像圖進行編碼的方法,而且是以像素方式進行編碼,其中全像圖是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構成,這些子全像圖配屬於光調變裝置中相應的編碼範圍及全像圖要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相應物點,透過一個虛擬的觀察視窗確定一個可視範圍,觀察者可以透過這個虛擬觀察視窗觀察在一個重建空間中重建的場景,其中在虛擬觀察視窗內會為每一個物點計算出一個波前的複數值,同時以一個修正值修正這個複數值的至少一個數值部分,接著將所有物點的以這種方式產生的修正過的複數值相加,並轉換到光調變裝置的全像圖平面,以編碼全像圖。 此外,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在光調變裝置中至少對一個全像圖進行編碼的方法,而且是以像素方式進行編碼,其中全像圖是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構成,這些子全像圖配屬於光調變裝置中相應的編碼範圍及全像圖要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相應物點,其中透過一個虛擬的觀察視窗確定一個可視範圍,觀察者可以透過這個虛擬觀察視窗觀察在一個重建空間中重建的場景,其中待重建之物件的每一個物點都在一個子全像圖內被全像編碼,其中以一個修正值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接著在全像圖平面上將以這種方式修正過的子全像圖相加,以編碼全像圖。 如申請人在先前提出的專利文件中指出,待顯示之三維場景的三維物件數據是以待顯示之場景的繞射圖案的方式被寫入光學調變裝置的編碼範圍。這個過程為一個很小的虛擬觀察視窗進行波前的計算,其中該虛擬觀察視窗為一位觀察在重建空間內的重建場景的觀察者確定一個在觀察平面上的可視範圍。這個虛擬觀察視窗的尺寸和觀察者之瞳孔直徑一樣大,或僅略大於觀察者之瞳孔直徑。但這也表示這個虛擬觀察視窗的尺寸有可能是瞳孔直徑的兩倍或3倍。因此待重建之場景的物點有可能僅在該物點定義的光調變裝置的一個很小的範圍被編碼成所謂的子全像圖。為了編碼子全像圖內的一個物點,需計算出這個物點及/或物件截面在具有虛擬觀察視窗之觀察平面上的整個光分佈。 所使用的光調變裝置可以是透射式或反射式光調變裝置,其中光調變裝置具有一個作為調變元件用的像素配置,這些調變元件被彼此之間的間隙分開。為了在光調變裝置內的振幅及/或相位進行像素的編碼,在光調變裝置內設有一個電極配置,其構造及設置方式使得電極之間會形成近似矩形狀的自由空間,其作用是作為所謂的具有有限延伸範圍及不變的振幅透明性及/或相位透明性的像素。因此像素之間具有一個特定的像素間距。 近似矩形狀的像素有以下的缺點:在預定義之虛擬觀察視窗內的整個波前會因為像素在光調變裝置內的有限延伸範圍的影響,以及三堆物件在重建空間內虛擬觀察視窗及光調變裝置之全像圖之間的重建的影響而歪曲。也就是說,在虛擬觀察視窗內可能會出現不利的亮度變化。如果虛擬觀察視窗的尺寸大於瞳孔,這個效應會得更大。例如,在觀察者之位於邊緣範圍之瞳孔及/或在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出現之重建的三維場景的亮度可能會比在觀察者之位於虛擬觀察視窗之中間位置的瞳孔出現的三維場景暗。換句話說,這種矩形狀的像素開孔及修素透明性可能會導致觀察者透過虛擬觀察視窗看到的重建的三維場景的亮度以不利的方式從虛擬觀察視窗的中間向邊緣逐漸變弱。 例如申請人在DE 10 2006 042 467 A1及DE 10 2008 000 589 A1均有提出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申請人在這兩份專利中有描述如何修正光調變裝置之像素透明性對全像圖裝置之虛擬觀察視窗內的亮度分佈的影響。 DE 10 2006 042 467 A1的修正方式是在進行全像圖計算時,利用傅利葉變換改良虛擬觀察視窗內的物點及/或物件截面的複數值,也就是先將這些複數值與像素形狀及像素透明性的變換的倒數相乘,然後再將修正過的複數值相加,並變換到光調變裝置的全像圖平面。 DE 10 2008 000 589 A1描述一種從物點直接計算出子全像圖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將子全像圖的振幅與像素形狀及像素透明性的變換的一個配合的倒數相乘,以修正像素形狀及像慌透明性。然後將修正過的子全像圖相加成一個全像圖。 例如,WO2004/044659 A2有說明如何計算全像圖及/或將全像圖編碼到光調變裝置內,也就是有關於重建視頻全像圖之裝置的描述。本發明說明書的第1圖以示意方式顯示這種編碼方式,其中三維物件1是由多個物點構成,為便說明起見,在第1圖中僅顯示其中4個物點1a,1b,1c,1d。第2圖還顯示一個虛擬觀察視窗2,觀察者(以第1圖繪出的眼睛代表)可以透過虛擬觀察視窗2觀察重建的場景。以虛擬觀察視窗2作為一個確定的可視範圍及4個物點1a,1b,1c,1d將一個金字塔狀物體穿過物點1a,1b,1c,1d延長投影到未在第1圖中繪出的光調變裝置的一個調變面3上。因此會在調變面3上形成配屬於物點1a,1b,1c,1d的在光調變裝置內的修正範圍,物點1a,1b,1c,1d在這些修正範圍內分別被全像編碼到一個子全像圖3a,3b,3c,3d。這樣每一個子全像圖3a,3b,3c,3d僅在光調變裝置之調變平面3的一個範圍被寫入及/或被編碼。如第1圖所示,子全像圖3a,3b,3c,3d可以分別根據物點1a,1b,1c,1d的位置全部或只有部分(也就是只在一定的範圍)疊加在調變面3上。為了以這種方式為待重建的物件1將全像圖編碼到調變面3及/或寫入調變面3,必須如以上描述的方法對將物件1的所有物點進行處理。因此全像圖是由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3a,3b,3c,3d,…3n所組成。為了重建一個未在第1圖中繪出的照明裝置,以這種方式經電腦在調變裝置內產生的全像圖會被一個與該照明裝置連接的光學系統照亮。 例如能夠利用DE 10 2004 063 838 A1描述的方法計算出這種用於重建之全像圖的裝置的全像圖。DE 10 2004 063 838 A1的內容應完全納入本發明的範圍。但另一一種可能性是,在計算全像圖時,可以在虛擬觀察視窗內為物件的每一個物點計算出一個波前的複數值,以取代將物件截面變換到虛擬觀察視窗,以按照DE 10 2004 063 838 A1的方法在該處計算複數值分佈的作法。 另外一種也是由本發明之申請人提出的計算全像圖的替代方法是從以透鏡函數之形式對光調變裝置內的調變面上的子全像圖進行的分析計算出發。 根據第1圖,在編碼範圍定義的全像圖截面內的子全像圖3a,3b,3c,3d具有一個基本上固定不變的振輻以及一個相當於一個透鏡功能的相位,其中這個振幅的值是由物點的亮度及距離決定,同時透鏡的焦距及編碼範圍的大小會隨著物點的深度座標改變。在編碼範圍定義的全像圖截面外的子全像圖的振幅值為0。全像圖是由所有子全像圖3a,3b,3c,3d…3n的複數值的和所產生。 但是按照這種替代方法計算全像圖並不需明確的計算出虛擬觀察視窗內的波前的複數值。因此這種方法無需使用傅利葉變換或菲涅耳變換。因此相較於DE 10 2004 063 838 A1的方法,這種替代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大幅度縮短計算時間。 除了以上提及的光調變裝置的像素開孔外,全像裝置還可以具有其他能夠改變觀察者在重建空間中可以看到的三維場景的亮度的光學元件。例如這些元件可以是體積光柵(也稱為體積全像圖)。 體積光柵是具有空間週期性變化的吸收係數或折射率的任意厚度的繞射光柵。也就是說,體積光柵通常是指一種記錄在介質中的三佳光柵結構,其中該介質的厚度大於照明光的波長。例如可以用玻璃作為介質,當然除玻璃外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作為介質。體積光柵的優點是能夠在普通的介質中形成多個光柵。 此外,體積光柵的另一個特徵是具有角度選擇性,這表示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會隨著光線的入射角度改變。一般是將這種角度選擇性視為優點加以利用。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體積光柵過窄的角度選擇性反而會對重建三維場景用的全像裝置造成干擾。例如若將一個體積光柵設置在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全像裝置的光程上,過窄的角度選擇性可能導致從光調裝置的像素發出到觀察平面上的一個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位置的光線穿過體積光柵的光效率會小於射向觀察平面上虛擬觀察視窗的中間部分的光線穿過體積光柵的光效率。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將本文開頭提及的方法加以改良,以避免前面提及的問題,尤其是要提出一種在全像圖計算中至少將設置在全像裝置之光程上的一個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考慮進去的方法。 採用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特徵的方法均可達到上述目的。也就是說可以根據要使用前面已說明過的何種全像圖計算方法,決定應採用那一種方法解決以上的問題。 本發明建議的第一種方法是以為光調變裝置內至少一個全像圖編碼為目的,其特徵為:在將待重建之物件的所有物點的相加後的複數值變換到全像圖平面之前,先將虛擬觀察視窗內的波前之複數值的每一個振幅與一個修正值相乘,這個修正值可修正至少一個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其中這個修正值是從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與角度有關的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而得。 經由觀察平面上的視窗計算全像圖的過程是將虛擬觀察視窗內全像圖複數值的振幅與一個修正值相乘,其中這個修正值是從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而得,但是全像圖複數值的相位值則保持不變。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在進行全像圖計算時,將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可能造成的誤差考慮進去,也就是說可以完全或接近完全修正這些誤差。這樣在虛擬觀察視窗內所有位置的光效率至少可以達到接近完全一樣的程度。這表示從光調變裝置的一個像素發出到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位置的光線會以與射向虛擬觀察視窗的中間部分的光線幾乎相同的光效率穿過體積光柵。 如果是如前面所述,直接在光調變裝置的平面上計算全像圖及/或全像圖的一個子全像圖,則本發明的另一種全像圖計算方法的特徵是:以一個修正值修正子全像圖的每一個振幅,這個修正值可以修正至少一個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其中這個修正值是從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與角度有關的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而得。 因此如果是以點狀方式計算在光調變裝置上的子全像圖,則修正值是從觀察平面上虛擬觀察視窗的延伸範圍重新定標到子全像圖的延伸範圍。將修正值從觀察平面重新定標及/或變換到光調變裝置的平面的過程是利用幾何光學近似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光束基本上是從一個子全像圖的邊緣穿過待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物點到達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同時光束是從子全像圖的中心射出,並穿過同一個物點,到達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 可以用近似方式取代數學上精確的修正,也就是以在光調變裝置之平面上或在光調變裝置的成像上進行的計算取代相當於虛擬觀察視窗內物點之波前的振幅與一或多個體積光柵之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相乘的修正,這種近似計算是將子全像圖與標定在子全像圖之寬度上的修正值相乘。 所謂”標定在子全像圖之寬度上”的意思是:例如在虛擬觀察視窗之中心,體積光柵的相對繞射效率之倒數值的根是”1”,在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是”1.3”,則體積光柵之角度選擇性的修正方式是將子全像圖的振幅在子全像圖之編碼範圍的中心與修正值”1.0”相乘,以及在子全像圖之編碼範圍的邊緣與修正值”1.3”相乘。在編碼範圍之邊緣與中心之間的編碼範圍則將相應的振幅乘上一個介於1.0及1.3之間的修正值。 相較於經由虛擬觀察視窗計算子全像圖,在光調變器的平面及/或全像圖平面上直接計算子全像圖的優點是可以更簡單且更快速的計算出全像圖。因此本發明也可以將一或多個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的修正帶入全像圖計算,以更快速的提供計算結果。 以上兩種全像圖計算方法較佳都是以下列計算方式一次計算出要設置在全像裝置內的體積光柵的相對繞射效率:在修正虛擬觀察視窗內波前的複數值之前,在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之前,先以幾何方式計算出從光調變器的一個像素發出並穿過至少一個體積光柵到達虛擬觀察視窗內不同位置的光束,接著計算出光束的分光束在至少一個體積光柵上的入射角,然後再計算出各個入射角對應之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 例如,可以用實驗方式透過對由入射角定之特定輸入強度的繞射光強度的測量,得出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或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可以依據Kogelnik理論計算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 因此每一個體積光柵都具有一個各自的繞射效率,例如可以將這些繞射效率儲存在一個處理器中,以作為計算全像圖及/或子全像圖之用。 如果在光程上設有多個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則一種有利的方式是可以用幾何方式計算出從光調變裝置的一個像素發出並穿過體積光柵到達虛擬觀察視窗內不同位置的光束,接著計算出從像素發出的光線在各個像上的入射角,然後將在虛擬觀察視窗內入射到體積光柵的光束的各個位置的各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相乘,以便為虛擬觀察視窗內的各個位置及光束計算出在穿過各個體積光柵後的相對繞射效率。這樣就可以利用這個相對繞射效率得出修正值。 本發明的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是使在虛擬觀察視窗(10,32)的中心、在虛擬觀察視窗(10,32)的邊緣、以及在虛擬觀察視窗(10,32)的中心及邊緣之間的位置的修正值介於1.0至+/-2.0之間,而且每一個修正值彼此都不同。 例如,這表示在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及/或中間位置的修正值約為1.02,在虛擬觀察視窗邊緣的修正值約為1.06,其中在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及/或中間位置及邊緣之間的位置的修正值大約介於1.0至+/-1.06之間。 這樣就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修正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將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及/或虛擬觀察視窗的中間位置之波前的複數值的振幅乘上約1.02,將虛擬觀察視窗邊緣之波前的複數值的振幅乘上約1.06,以及將虛擬觀察視窗邊緣及中心及/或中間位置之間的波前的複數值的振幅乘上一個介於1.02至1.06之間的數值。 另外一種修正體積光柵之角度選擇性的方式是:將子全像圖的中心及/或子全像圖的中間位置之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約1.02,將子全像圖邊緣的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約1.06,以及將子全像圖邊緣及中心及/或中間位置之間的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一個介於1.02至1.06之間的數值。 根據本發明的另外一種有利的實施式,在光程上設置至少一個在不同範圍具有不同的繞射效率的體積光柵(31),在修正體積光柵(31)的角度選擇性時,先將一個張緊在光調變裝置(30)及虛擬觀察視窗(32)之間的平截頭體(40)劃分成至少兩個子平截頭體(40a,40b),接著按每一個子平截頭體(40a,40b)為三維場景的所有位於平截頭體內的物點各別計算出虛擬觀察視窗(32)內的波前的複數值,然後各別計算出每一個子平截頭體的修正值,然後再將觀察視窗內各個子平截頭體之修正過的波前的複數值相加,並換變到光調變裝置的全像圖平面,以編碼全像圖。 例如,由於製造公差的關係,一個大面積的體積光柵的一個範圍的繞射效率可能與另一個範圍(例如相鄰之範圍)的繞射效率略有不同。例如體積光柵左上方範圍對光線的某一個入射角的繞射效率是95%,但是右下方範圍對光線的同一個入射角的繞射效率只有90%。也就是說,由於製造誤差的關係,體積光柵可能會有多個繞射效率,因此無法使整個體積光柵僅具有一個唯一的繞射效率。基於這個原因,在修正角度選擇性時,較佳的作法當然應該將體積光柵的不同的繞射效率考慮進去。因此需使用子平截頭體,也就是說根據體積光柵內各面積的繞射效率的變化範圍將平截頭體劃分成相應數量的子平截頭體。例如可以在一個位置格柵內測量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同時由在一個預先規定的區間內繞射效率一致的所有位置形成一個子平截頭體。例如對前面提及的在不同範圍有不同繞射效率(對同一個入射角,左上方範圍的繞射效率為95%,右下方為90%)的大面積體積光柵的例子而言,可以將繞射效率在95%至94%之間的所有位置劃分為一個子平截頭體,以及將繞射效率在94%至93%之間的所有位置劃分為另一個子平截頭體,以此類推。 附屬申請專利項目之內容為本發明的其他有利的實施方式及改良方式。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有許多可能的實施方式可以用有利的方式實踐及進一步改良本發明的理論,及/或在可能的情況下將以上描述的實施方式組合在一起。以下將在附屬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的附屬申請專利項目及以下配點圖式說以明的實施例中對這些可能性做進一步的說明。以下也將配合圖式及關於本發明之有利的實施例的說明,對本發明之理論的普遍適用的實施方式及改良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2圖顯示一個設置在未繪出之全像裝置內的配置,以下將以這個配置說明本發明之修正方法的原理。這個配置具有一個僅以示意方式繪出的光調變裝置4,在光調變裝置4的調變面上設有調變元件,也就是像素4a…4n。為了簡化圖面起見,第1圖中僅繪出3個像素4g,4h,4i,而且這一個像素中只有一個像素4g發出光束5。為了簡化圖面起見,光束5僅具有3個單一的分光束(51,52,53),但實際上光束5當然是具有非常多道分光束。光調變裝置4被一個未繪出的照明裝置照亮,根據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這個照明裝置具有至少一個作為光源的雷射,根據另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這個照明裝置具有多個作為光源的LED(發光二極體)或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除了光源之外,這個照明裝置當然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光學元件,例如準直光學鏡組。 此處要注意的是,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通常會隨著所使用光線的波長而改變。例如,如果使用光譜寬度僅有數個奈米的LED光源,則應以由LED光譜的平均波長或是由多個波長計算出的修正值進行修正工作。 在光線傳播方向上,在光調變裝置4的後面,也就是說在光束5的光程上,設有彼此平行且間隔一段距離的體積光柵,本實施例設有兩個體積光柵,也就是體積光柵8及體積光柵9。體積光柵通常是由具有局部週期調變的變跡係數或折射率的材料或介質構成。例如可以用一層很薄的介質實現具有可透過範圍及不可透過範圍的體積光柵,此種介質的變跡係數介於0及一個很大的值之間。例如可以對光聚合物進行曝光處理,以產生具有局部週期調變之折射率的體積光柵。在曝光過程中,透過週期性的照射光線,可以形成局部週期調變的折射率。體積光柵的層厚度比光柵週期大。例如,在光聚合物內的體積光柵的典型厚度介於10至20微米之間。 此處要明確指出的是,本發明之修正方法的適用範圍並非限於一種特定類型的體積光柵,而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體積光柵。 此外,體積光柵可用於彼此靠得很近的入射角。也可以被優化應用於很窄的波長範圍。而且可以達到接近98%至100%的很高的繞射效率。體積光柵的作用如同角過濾器,這表示只有角度範圍非常窄的光線會被繞射到規定的方向。此外,體積光柵也可以產生波長過濾器的作用,因此只有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會被繞射到規定的方向。其他波長的光線或具有其他入射角的光線則可以穿過體積光柵,不會被繞射。 為了避免光線穿過體積光柵時出現較高的繞射級,應遵守布拉格條件,也就是說,應盡可能只讓一個繞射級穿過,例如第一繞射級,或視應用情況而定,讓適當的繞射級穿過。體積光柵的厚度愈大,其選擇作用就愈大。 通常是以Kogelnik理論(耦合波理論)描述體積光柵上的繞射過程,此部分請參見H. Kogelnik所著的”Coupled Wave Theory for Thick Hologram Gratings”, Bell Syst. Techn. J. 48(1969) 2909-2947。根據計算Q係數的方程式 一個厚的全像圖的Q係數應大於10,其中d代表體積光柵的厚度,λ代表在空空中的工作波長,Λ代表體積光柵的光柵常數,n0代表平均折射率。有一種為多個入射角及/或多個波長優化的體積光柵。如果不使用這種經過優化的體積光柵,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在一個裝置中設置多個連續排列的功能較小的體積光柵,其中每一個體積光柵都會將入射光偏轉到規定的方向。 在製造體積光柵時可以對體積光柵施以特定的影響,使其在製成後可以作為場透鏡使用。這表示在製造體積光柵時,將場透鏡功能加到體積光柵中,因而形成具有特定焦距的場透鏡。 另外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全像裝置可以具有多個(通常是4個)設置在光程上的體積光柵。但是為了便於解說起見,此處所舉之實施例僅具有2個體積光柵,但這並不對本發明構成任何限制。 為了說明本發明的方法,此處是從一種簡單的偏轉體積光柵出發,也就是體積光柵8及體積光柵9,這兩個體積光柵均位於光調變裝置4及一個虛擬觀察視窗之間,其中虛擬觀察視窗10係位於帶有觀察三維重建場景之觀察者的一個眼睛的觀察平面11上。虛擬觀察視窗10及光調變裝置4,尤其是虛擬觀察視窗10的邊緣及光調變裝置4的邊緣,共同張拉出一個平截頭圓錐體狀的重建空間40,這種重建空間40也稱為平截頭體(第7圖),觀察者可以在重建空間40內觀察重建場景。 為了在全像圖計算中將設置在光程上的體積光柵8,9的角度選擇性考慮進去,首先需求出體積光柵8,9的繞射效率。例如可以對體積光柵進行適當的測量,或是根據Kogelnik理論以參數(例如光柵週期及厚度)進行的角度的繞射效率計算求出體積光柵8,9的繞射效率。例如可以將求出的繞射效率儲存在一個數值表中。接著以幾何方式計算出從光調變器4的像素4g發出並穿過兩個體積光柵8,9到達虛擬觀察視窗10內不同位置的光束5的光程。這表示從幾何觀點來看,光束5入射到虛擬觀察視窗10,因此可以推論,光束5的每一道分光束都分別入射到虛擬觀察視窗10內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說要為每一個體積光柵8,9各別計算出光束5 的分光束51,52,53在體積光柵8,9上的入射角,以求出這些入射角的繞射效率。如第2圖中的分光束51,52,53可以看出,分光束51以角度α1入射到體積光柵8,接著被體積光柵8偏轉再以角度β1入射到體積光柵9。分光束52垂直(角度α2)入射到第一個體積光柵8,接著被體積光柵8偏轉再以角度β2入射到第二個體積光柵9。此外,分光束53和分光束51以相同的角度(但正負符號相反)從光調變裝置4的像素4g發出,以角度α3入射到體積光柵8,接著被體積光柵8偏轉再以角度β3入射到體積光柵9。接著為以這種方式求得之每一道分光束51,,53的入射角求出相應的繞射效率,然後在虛擬觀察視窗內將體積光柵8,9對入射在體積光柵8,9上的各個分光束的相應位置的繞射效率相乘。也就是說,將體積光柵8對分光束51的繞射效率與體積光柵9對同一道分光束(也就是分光束51)的繞射效率相乘,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兩個體積光柵8,9對分光束51的相對繞射效率,以及分光束51在虛擬觀察視窗10內的振幅位置。以同樣的方式對分光束52,53及/或從光調裝置4之像素發出的所有光束的分光束進行相對繞射效率的計算。然後將以上描述的計算方式亦應用於光調變裝置4的其他像素4h, 4i, …4n,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從光調變裝置4的全像圖或一個子全像圖發出的每一道光束及設置在光程上的每一個體積光柵的相對繞射效率。 繞射效率的值是一種強度。全像圖計算通常會使用到振幅及相位。振幅與強度的根成正比。因此為了對振幅進行相應的修正,也必須使用到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在全像圖計算中,修正一或多個設置在光程上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的第一種方法是經由虛擬觀察視窗計算全像圖,也就是將虛擬觀察視窗10內計算出的波前的倒數值的各個振幅與從相對繞射效率之倒數值的根相乘。但是虛擬觀察視窗10內複數值的相位則保持不變。 另外一種方法是直接計算出全像圖平面上的子全像圖,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的方式是,將虛擬觀察視窗10的延伸範圍的修正值重新定標到相應的子全像圖的延伸範圍。但是子全像圖的相位則保持不變。 例如,如果為光調變器4的所有像素都產生相同的相對繞射效率,則可以應用角度選擇性的修正。如果至少為光調變器4在一個子全像圖的最大延伸範圍內的像素產生在虛擬觀察視窗內的近似的相對繞射效率,則亦可應用角度選擇性的修正。對具有一個虛擬觀察視窗的全像裝置而言,子全像圖的大小會隨著一個場景點的深度位置改變。對全像裝置的一個能夠在顯示器後方任意延伸並到達觀察者在全像裝置之前方一半距離的深度範圍而言,子全像圖最多只能和虛擬觀察視窗本身一樣大。因此如果該近似相同的繞射效率在整個範圍大約是10mm,則可以將角度選擇性的修正應用於一個延伸範圍約10mm的虛擬觀察視窗及前面提及的三維場景的深度範圍。 如果所有像素或一個子全像圖的所有像素均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相對繞射效率,則修正方式是將虛擬觀察視窗10內複數值的振幅及/或子全像圖的振幅與相對繞射效率之倒數值的根相乘。 如果在光調變器的不同範圍會有所不同,但是對子全像圖的延伸範圍內的像素則至少是近似的相對繞射效率,則一種有利的方式是直接在光調麯裝置內計算子全像圖,並在該處以計算出的修正值進行修正。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求得的像素繞射效率應用於子全像圖。 例如使用一種簡單的偏轉體積光柵或多工體積光柵,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滿足光調變裝置的所有像素均具有相同的繞射效率的條件。 如果將體積光柵製作成場透鏡,則一種可能性是體積光柵具有局部不同的偏轉角,因此這個產生場透鏡之作用的體積光柵會的角度選擇性會改變。不過這個變變通常進行得很緩慢,因此只會對光調變裝置與這些範圍相鄰的像素造成很小的影響。基於這個原因,一種有意義的作法是直接計算出子全像圖,並將角度選擇性的相應的修正值考慮進去。 如果是借助一或多個體積光柵的時間重疊(多工)的光調變裝置,則可以為在不同的多工配置中的同一個像素產生不同的相對繞射效率。接著為所有的配置進行計算,並應用配屬於各個配置的相對繞射效率。這表示只需計算一次相應的修正值,其中每一個多工配置都必須應用配屬於這個配置的修正值。 修正值及/或修正的數值通常介於1.0至+/-2.0之間,但並不是僅能限制在這個範圍,這表示修正值可以是略大於2.0的數值。以下將根據第3圖至第6b圖的實施例更精確的說明本發明的修正方法。這個實施例使用一個體積光柵,其具有如第3圖顯示的繞射效率變化曲線。第3圖的曲線圖顯示測量一個體積光柵所得的繞射效率,例如一個可應用於全像裝置的體積光柵。從這個曲線圖可以看出根據Kogelnik的體積光柵理論,繞射效率與第一繞射級內的偏轉角的關係(黑色曲線)及與第0繞射級內的偏轉角的關係(淡灰色曲線)。第一繞射級代表被偏轉的光線,第0繞射級代表未被偏轉的光線。 第4圖是以示意方式顯示一個全像裝置的配置,例如一種直視顯示器,第4圖僅顯示對本發明而言重要的元件,也就是說全像裝置當然可以具有未在第4圖中顯示的其他光學元件。和第4圖中相同的元件均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全像裝置通常具有一個照明裝置,例如一個背光照明,或是一個將光調變裝置的所有像素的光線朝虛擬觀察視窗10的方向聚焦的透鏡或透鏡組,此外亦可選擇性的具有可控制的偏轉元件。可以用不種的方式配備這些額外的元件。 第4圖中的光調變裝置20是由一個光調變層構成,這個光調變層位於基板(例如玻璃)21及22之間,例如以液晶為基礎的光調變裝置就是這種情況。在本實施例中,光調變裝置20的像素間距約為30μm。在距離光調變裝置20大約70cm的位置形成虛擬觀察視窗10,位於未在第4圖中繪出之重建空間的觀察者可以透過虛擬觀察視窗10觀察重建的三維場景。虛擬觀察視窗10對從未繪出的照明裝置發出的綠光(λ=532nm)應具有的尺寸大約是12mm。 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裝置20之後設有兩個彼此平行的體積光柵23,24,在本實施例中,體積光柵是由層壓在作為載體材料的介質或基板上的聚合物膜構成,本實施例使用的載體材料是玻璃,不過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載體材料。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簡化對本發明的說明,這兩個體積光柵23,24具有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說具有相同的繞射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體積光柵23及/或24的任務是將從光調變裝置20的一個像素發出並入射到體積光柵23的光線在體積光柵23的載體材料內偏轉一個大約40度的角度,其中載體材料的折射係數大約是1.5。根據第3圖,由於製造公差的關係,體積光柵23及/或24在偏轉角為40.1度(略大於所要求的40.0度)時具有最大繞射效率(約98%),例如在偏轉角度約39.7度及40.5度時的繞射效率約為90%。 如果光調變裝置20及虛擬觀察視窗10具有以上提及的特性,則在如第2圖所示的從一個像素到虛擬觀察視窗10的光程的幾何計算中,從光調變裝置20的一個像素到虛擬觀察視窗10邊緣的繞射角度大約是+/-0.5度(在空氣中)或+/-0.33度(在折射係數為1.5的載體材料中,例如玻璃)。 根據第4圖,從光調變裝置20的一個像素以直線方式(也就是角度為0度)發出的光束被第一個體積光柵23偏轉角度α,以及被第二個體積光柵偏轉角度-α。在基板22(例如玻璃)內的光線是以角度γ從一個像素發出,接著在空氣中前進並穿過體積光柵23,24,然後在另一個基板26內以角度γL的方向朝虛擬觀察視窗10的方向前進。更精確的說這表示從像素發出並被光調變裝置20調變過的光線入射到第一個體積光柵23,接著被體積光柵偏轉一個約40度的角度,然後在穿過一個設置在體積光柵23及體積光柵24之間的襯墊25時經歷一個側向位移,然後入射到下一個體積光柵24,並被體積光柵24偏轉回到直線行進方向。襯墊25應使用折射係數同樣是1.5的介質(例如玻璃)製成,不過除了玻璃外,當然也可以是由其他透明材料製成。對第4圖顯示的實施例而言,這表示由於兩個相同的體積光柵23,24的製造公差的關係:像素以角度γ=0發出的光束被體積光柵23偏轉角度α=40.1度,然後被下一個體積光柵24偏轉角度-α=40.1度,然後以0度的角度離開體積光柵24。最後這道光束到達虛擬觀察視窗10的中心及/或中間位置。在第一體積光柵23及第二體積光柵24求出的繞射效率都是98%。因此光束在穿過兩個體積光柵23,24後的總相對繞射效率為96%(0.98%x0.98%)。 例如根據第4圖計算從一個像素到虛擬觀察視窗10之邊緣的光束的過程如下:按照光柵方程式 計算從一個像素以角度γ=0.33度(在玻璃中)發出的光束,其中γ代表入射角,λ代表所使用的波長,δ代表光柵週期α代表出射角,被第一個體積光柵偏轉40.4度,並在到達第二個體積光柵24後被體積光柵24偏轉-40.4度,然後在載體材料(玻璃)中以0.33度的角度從第二個體積光柵24向外射出。如第4圖所示,玻璃/空氣的過渡區位於全像裝置的一個正面,因此光束是以0.5度的角度在空氣中從全像裝置向外射出,並在虛擬觀察視窗10的邊緣被偏轉。角度為40.4度時的繞射效率為94%。在這種情況下,穿過兩個繞射效率相同的體積光柵23,24後的總相對繞射效率為88%(0.94%x0.94%)。這個計算結果亦適用於從一個像素以-0.33度的角度在基板22(玻璃)或以-0.5度的角度在基板22(空氣)中發出的光束。 這表示其他從一個像素以0度至0.33度之間的角度發出的光束的相對繞射效率介於96%至88%之間。 也就是說,寬度約12mm的虛擬觀察視10的中心及/或中間位置的相對繞射效率為96%,並向左邊及右邊持續下降,在虛擬觀察視10的左邊緣及右邊緣(也就是距離的虛擬觀察視10的中心+/-6mm的位置)的相對繞射效率均為88%,如第5a圖之經過虛擬觀察視10的相對繞射效率曲線圖所示。 第5b圖顯示從第5a圖的相對繞射效率線圖計算出的修正值。將從全像圖計算求得的在虛擬觀察視窗10內的全像圖複數值的振幅與第5b圖中相應的修正值相乘,以修正體積光柵23,24的角度選擇性。但是全像圖複數值的相位則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根據第4圖、第5a及5b圖的實施例,在虛擬觀察視窗10內振幅與相乘,以修正在虛擬觀察視窗10的左邊緣及右邊緣的,因而分別為左邊緣及右邊緣產生一個約等於1.06的修正值。接著將計算出的全像圖複數值在虛擬觀察視窗10的邊緣及中心之間的振幅與計算出的相應修正值(根據第5b圖,修正值介於1.02至1.06之間)相乘。 根據另外一種全像圖計算方法,也就是直接計算光調變裝置20之平面上的子全像圖,其作法是將求得的對應於振幅的修正值從虛擬觀察視窗10的延伸範圍重新定標到子全像圖的延伸範圍。接著按照前面提及的第5b圖的實施例將子全像圖之中心及/或中間位置的振幅與虛擬觀察視窗10的中心的修正值(大約是1.02)相乘,以及將子全像圖的邊緣位置的振幅與虛擬觀察視窗10的邊緣位置的修正值(大約是1.06)相乘。 第6a及6b圖以示意方式顯示子全像圖之振幅的修正,其顯示的是兩個延伸範圍不同大小的子全像圖的計算出的修正值。第6a圖顯示一個延伸範圍較小的子全像圖的修正值變化曲線,第6b圖顯示一個延伸範圍較大的子全像圖的修正值變化曲線。從第1圖可以看出,子全像圖在光調變裝置之調變面上的尺寸或延伸範圍是由待重建之物件的物點到光調變裝置及虛擬觀察視窗的距離所產生。這表示物點愈靠近光調變裝置,相應之子全像圖就愈小,物點與光調變裝置離的遠,相應之子全像圖就愈大。如第6a及6b圖可以看出,修正值會隨著子全像圖的尺寸或延伸範圍而變小或變大。 和前面描述的實施例一樣,在以下描述的實施例中,並不是整個全像裝置的修正值都相同。第7圖顯示一個全像裝置的原理圖,為簡化圖面起見,第7圖僅顯示一個光調變裝置30、一個體積光柵31、一個虛擬觀察視窗32、一個三維場景33、以及一個平截頭體40。這個全像裝置當然還具有其他的元件,例如照明裝置及透鏡等。此外,第7圖僅以示意方式表示三維場景33為全像圖計算被分解成單一的物點,這些物點構成計算虛擬觀察視窗32內全像圖複數值的基礎,及/或構成直接計算在光調變裝置30之平面上的子全像圖的基礎。在本實施例中,一個在觀察平面34上的平截頭體40或視場(也就是觀察者的一個眼睛能夠透過虛擬觀察視窗32看到一個三維重建場景的空間)是以平截頭圓錐體的形狀從虛擬觀察視窗32延伸到光調變裝置30的邊緣,並穿過光調變裝置30,尤其是位於光調變裝置30之後的物點。 例如,體積光柵31具有一個繞射效率為已知的範圍31a,以及一個繞射效率與範圍31a不同的範圍31b。安裝在全像裝置中的體積光柵通常應該是大面積的體積光柵,但是這種大面積的體積光柵比較可能出現製造誤差。例如,一個體積光柵的某個範圍的繞射效率可能會與同一個體積光柵的其他範圍的繞射效率略有不同。因此為了將製造誤差納入全像計算的考量,將平截頭體40劃分為子平截頭體40a及子平截頭體40b。這表示在同一個體積光柵內的繞射效率的變化程度決定了子平截頭體的數量。通常繞射效率在體積光柵內的變化不是跳躍式的,但是可以確定一個範圍31a,使體積光柵31的繞射效率在範圍31a內僅在一個足夠小的公差區間變化,例如在所希望的繞射效率(95%)的附近(94.5%至95.5%之間)變化。範圍31b的產生方式是在這個範圍內的繞射效率的變化區間會大於在範圍31a內的公差區間。但是在範圍31b內繞射效率的變化同樣小於一個規定的公差區間。例如可以在93.5%至94.5%之間變化。如前面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體積光柵31具有兩個不同的繞射效率,因此將平截頭體40劃分成兩個子平截頭體40a,40b。虛擬觀察視窗32內全像圖值的計算是分別對每一個子平截頭體進行。這表示全像圖計算的第一個步驟是針對三維場景33位於子平截頭體40a內的所有的物點進行,也就是以體積光柵範圍31a的繞射效率的修正值進行修正。接著第二個步驟是針對三維場景33位於子平截頭體40b內的所有的物點進行,也就是以體積光柵範圍31b的繞射效率的修正值進行修正。當然也可以是先以相應的修正值對子平截頭體40b的值進行修正,然後再對子平截頭體40a的值進行修正。 如果是使用一個具有多個繞射效率的體積光柵,則直接計算在光調變裝置之平面上的子全像圖也必須將正值從虛擬觀察視窗32的延伸範圍重新定標到子全像圖的延伸範圍。 如果在全像裝置中有多個各自具有多個繞射效率的體積光柵,則應按照第4圖及第7圖之實施例的組合方式進行全像圖計算。 第3圖至第6b圖之實施例的修正值是相對比較小的。但是全像裝置也可能具有兩個以上的體積光柵,因此通常需要進行較大的修正。即使光調變裝置類有較小的像素,例如使用具有較大之繞射角的LCoS(反射式液晶)時,則必須對具有相同特性的體積光柵時進行大很多的修正。 除了修正所使用之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外,全像圖計算必須、應該、或是可以也能夠進行其他的修正,例如修正所使用之光調變裝置的像素透明性。 最後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描述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的理論,但是本發明的內容及範圍完全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制。尤其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將以上描述的實施例彼此組合在一起。 1...三維物件 1a,1b,1c,1d...物點 3...調變面 3a,3b,3c,3d...子全像圖 4,20,30...光調變裝置 4g,4h,4i...像素 5...光束 51,52,53...分光束 8,9,23,24...體積光柵 10,32...虛擬觀察視窗 11,34...觀察平面 21,22,26...基板 25...襯墊 31a,31b...範圍 33...三維場景 40...平截頭體 40a,40b...子平截頭體 α,β,γ,γL...角度 第1圖:一種先前技術利用電腦產生之全像圖之重建三維物件的方法的示意圖。第2圖:本發明之應用兩個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器之後的體積光柵之方法的原理圖。第3圖:以示意方式顯示一個體積光柵之繞射效率的變化曲線圖。第4圖:一種具有一個光調變裝置及兩個體積光柵的全像裝置的可能的構造方式。第5a圖:通過虛擬觀察視窗之繞射效率的變化示意圖。第5b圖:從第5a圖之繞射效率變化計算出的修正值示意圖。第6a圖:用於一個在光調變裝置之平面上直接計算及修正的小的子全像圖的修正值。第6b圖:用於一個在光調變裝置之平面上直接計算及修正且比第6a圖大的子全像圖的修正值。第7圖:一個全像裝置的示意圖,顯示重建之三維場景的虛擬觀察視窗之配置。 4...光調孌裝置 4g,4h,4i...像素 5...光束 51,52,53...分光束 8,9...體積光柵 10...虛擬觀察視窗 11...觀察平面 α,β...角度
权利要求:
Claims (11) [1] 一種在光調變裝置中至少對一個全像圖進行編碼的方法,而且是以像素方式進行編碼,其中全像圖是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構成,這些子全像圖配屬於光調變裝置中相應的編碼範圍及全像圖要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相應物點,透過一個虛擬的觀察視窗確定一個可視範圍,觀察者可以透過這個虛擬觀察視窗觀察在一個重建空間中重建的場景,其中在虛擬觀察視窗內會為每一個物點計算出一個波前的複數值,同時以一個修正值修正這個複數值的至少一個數值部分,接著將所有物點的以這種方式產生的修正過的複數值相加,並轉換到光調變裝置的全像圖平面,以編碼全像圖,這種方法的特徵為:在將待重建之物件的所有物點的相加後的複數值變換到全像圖平面之前,先將虛擬觀察視窗內的波前之複數值的每一個振幅與一個修正值相乘,這個修正值可修正至少一個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其中這個修正值是從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與角度有關的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而得。 [2] 一種在光調變裝置中至少對一個全像圖進行編碼的方法,而且是以像素方式進行編碼,其中全像圖是由多個單一的子全像圖構成,這些子全像圖配屬於光調變裝置中相應的編碼範圍及全像圖要重建之物件的一個相應物點,透過一個虛擬的觀察視窗確定一個可視範圍,觀察者可以透過這個虛擬觀察視窗觀察在一個重建空間中重建的場景,其中待重建之物件的每一個物點都在一個子全像圖內被全像編碼,其中以一個修正值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接著在全像圖平面上將以這種方式修正過的子全像圖相加,以編碼全像圖,這種方法的特徵為:以一個修正值修正子全像圖的每一個振幅,這個修正值可以修正至少一個在光程上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其中這個修正值是從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與角度有關的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而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在修正虛擬觀察視窗內波前的複數值之前,或是在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之前,先以幾何方式計算出從光調變器的一個像素發出並穿過至少一個體積光柵到達虛擬觀察視窗內不同位置的光束,接著計算出光束的分光束在至少一個體積光柵上的入射角,然後再計算出各個入射角對應之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在光程上設有多個位於光調變裝置之後的體積光柵,在修正虛擬觀察視窗內波前的複數值之前,或是在修正子全像圖的振幅之前,先以幾何方式計算出從光調變器的一個像素發出並穿過體積光柵到達虛擬觀察視窗內不同位置的光束,接著計算出從像素發出之光束的分光束在各個體積光柵上的入射角,然後將在虛擬觀察視窗內入射到體積光柵的光束的各個位置的各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相乘。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從體積光柵中的一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或各個體積光柵的繞射效率的乘積得出光程上光束的一個相對繞射效率,以作為計算修正平之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從相對繞射效率的倒數值的根計算出修正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在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在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以及在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及邊緣之間的位置的修正值介於1.0至+/-2.0之間,而且每一個修正值彼此都不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方法,其特徵為:修正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的方式是將虛擬觀察視窗內波前的複數值的振幅在虛擬觀察視窗的中心乘上約1.02,在虛擬觀察視窗的邊緣的振幅乘上約1.06,以及將在虛擬觀察視窗邊緣及中心之間的振幅乘上一個介於1.02至1.06之間的數值。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方法,其特徵為:修正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的方式是將子全像圖的中心之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約1.02,將子全像圖邊緣的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約1.06,以及將子全像圖邊緣及中心及/或中間位置之間的子全像圖的振幅乘上一個介於1.02至1.06之間的數值。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或第9項的方法,其特徵為:在光程上設置至少一個在不同範圍具有不同的繞射效率的體積光柵,在修正體積光柵的角度選擇性時,先將一個張緊在光調變裝置及虛擬觀察視窗之間的平截頭體劃分成至少兩個子平截頭體,接著按每一個子平截頭體為三維場景的所有位於平截頭體內的物點各別計算出虛擬觀察視窗內的波前的複數值,然後各別計算出每一個子平截頭體的修正值,然後再將觀察視窗內各個子平截頭體之修正過的波前的複數值相加,並換變到光調變裝置的全像圖平面,以編碼全像圖。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的方法,其特徵為:為光調變裝置的所有像素產生至少一個體積光柵的相同的相對繞射效率。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10585394B2|2020-03-10|Method for encoding a hologram in a light modulation device US9785114B2|2017-10-10|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layered production of thin volume grid stacks, and beam combiner for a holographic display US7492500B2|2009-02-17|Optical element RU2383913C2|2010-03-10|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гол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трехмерных сцен US6934074B2|2005-08-23|Optical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50079996A|2015-07-08|홀로그램 계산 방법 KR20100057832A|2010-06-01|재구성 품질이 개선된 홀로그래피 디스플레이 KR20100136981A|2010-12-29|컴퓨터-생성 홀로그램의 재구성 평면에서 광변조기들의 픽셀 구조에 의해 야기된 휘도 변동을 보정하기 위한 방법 JP2019528481A|2019-10-10|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admanaban et al.2019|Holographic near-eye displays based on overlap-add stereograms US20100118359A1|2010-05-13|Holographic Projection Display with Corrected Phase Coding TWI403815B|2013-08-01|可控式光調變器 KR20100023829A|2010-03-04|복소 값 정보를 표시하기 위한 광 변조기 KR101292370B1|2013-08-01|디지털 홀로그램을 이용하는 3차원 영상 표시 장치 KR20200101420A|2020-08-27|가상 가시성 영역을 추적하기 위한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KR101500845B1|2015-03-10|위상 변이 마스크를 이용하는 디지털 홀로그래픽 영상 표시 장치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8919510A|2018-11-30| WO2013079622A1|2013-06-06| TWI618993B|2018-03-21| KR102110095B1|2020-05-13| CN104272198B|2018-07-27| CN104272198A|2015-01-07| DE102011056006B4|2016-03-10| KR102006005B1|2019-07-31| KR20190091379A|2019-08-05| CN108919510B|2021-11-30| US20150124302A1|2015-05-07| KR20140097550A|2014-08-06| US10585394B2|2020-03-10| US9581963B2|2017-02-28| US20170153601A1|2017-06-01| DE102011056006A1|2013-06-2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6545790B2|1999-11-08|2003-04-08|Ralph W. Gerchberg|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phase information of a wave front| GB0223119D0|2002-10-05|2002-11-13|Holographic Imaging Llc|Reconfigurabl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RU2293365C2|2002-11-13|2007-02-10|Сириал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Гмбх|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видеоголограмм| DE102004063838A1|2004-12-23|2006-07-06|Seereal Technologies Gmbh|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Berechnen computer generierter Videohologramme| GB2451992B|2006-05-16|2011-07-20|Fujitsu Ltd|Hologram recording device and hologram recording method| DE102006031942B4|2006-07-11|2016-03-24|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zum Eliminieren einer inhomogenen Helligkeitswahrnehmung bei einer holographischen Rekonstruktion von Szenen| DE102006042467A1|2006-09-09|2008-03-27|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odierung von computergenerierten Hologrammen in pixelierten Lichtmodulatoren| US8872085B2|2006-10-06|2014-10-28|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Display device having front illuminator with turning features| DE102007013431B4|2007-03-15|2018-07-05|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Rekonstruieren einer dreidimensionalen Szene mit korrigierter Sichtbarkeit| DE102007024236A1|2007-05-21|2008-11-27|Seereal Technologies S.A.|Holographisches Rekonstruktionssystem mit einer Anordnung von steuerbaren Mikroprismen| WO2010009908A1|2008-07-21|2010-01-28|Seereal Technologies S.A.|Light modulating device| WO2009050294A2|2007-10-19|2009-04-23|Seereal Technologies S.A.|Light modulating device| DE102008000589B4|2008-03-11|2018-02-01|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zur Kodierung von computergenerierten Hologrammen in pixelierten Lichtmodulatoren| GB2466497B|2008-12-24|2011-09-14|Light Blue Optics Ltd|Touch sensitive holographic displays| DE102011056006B4|2011-12-01|2016-03-10|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zur Kodierung eines Hologramms in einer Lichtmodulationseinrichtung|DE102011056006B4|2011-12-01|2016-03-10|Seereal Technologies S.A.|Verfahren zur Kodierung eines Hologramms in einer Lichtmodulationseinrichtung| KR102028987B1|2013-03-29|2019-10-07|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홀로그램 영상 표시 장치| DE102015221774B4|2015-11-05|2019-10-17|Agrippa Holding & Consulting Gmbh|Op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s zwei- oder dreidimensionalen Bildes| WO2020072635A1|2018-10-02|2020-04-09|Gary Sharp Innovations, Llc|Polarization folded path device with complementary angle filtering| CN111123538A|2019-09-17|2020-05-08|印象认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图像处理方法及基于点扩散函数调整衍射屏结构的方法| CN111061138B|2019-12-10|2021-06-15|浙江大学|一种应用于全息显示的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串扰效应校正方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DE102011055944||2011-12-01|| DE102011056006.8A|DE102011056006B4|2011-12-01|2011-12-02|Verfahren zur Kodierung eines Hologramms in einer Lichtmodulationseinrichtung|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